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学业质量评价设计要点

发表时间:2023-01-14 14:42作者:徐定军   林书文


发表于:《双语教育研究》; CN:65-1294/G4; 发表时间: 2023.1.第18期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学业质量评价设计要点

徐定军    林书文

福建宏翔高级中学 355100

摘要:学业质量评价主要是为学生对学校课程体系知晓情况的判断而采用全过程评价的方式,其中包括过程质量评价和结果质量评价,质量评价的结果更具参考价值。学业质量评价应该从多维度、多层次出发,体现多种方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程度等方面,具备调控、反馈等功能,能够为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提供准确而且有研究价值的参考信息。新课程标准成为高中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参照尺度。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学业质量评价;设计要点

2017版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主线的要求,在此维度下学业质量评价指标划分方式必须进行调整。高中地理学科关注学生学科独特观念、能力的形成,着力于培养学生理解学科特征的能力和使用特定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完善地理学业质量评价方面的标准。在新构建的质量评价标准下,随着地理教学工作的推进,可以更好检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水平,判断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描述的准确性,成为地理教学高质量推进的保障。

一、高中地理学业质量评价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融合

新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标准做出了规定,将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表现与学科素养作为评价依据,联系高中地理教材,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多个层级。在制定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时,应该将准确认识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前提,深度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制定学业质量评价方案[1]。高中地理学科给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涵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地理实践力等,对每个核心素养作出概念界定。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地理实践力对应的学生能力存在差异。根据高中地理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方面的表述,学生是否通过课程学习,均有在不同情境中使用各类思维、概念、观念、手段解决问题能力是关键特征。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作为高中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中划分的四个层次,学生在形成相关素养的难易程度不同,四者的难易程度呈现由低到高的逻辑关系。学业质量标准应该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等级对接,随后进行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工作。

编制学业质量评价方案时,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主要元素,如区域认知可拆分为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区域联系、区域发展四个维度,该作为编制学业质量评价方案的标准,随后推进评价工作。评价工作需要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出于学业质量评价的目标,给出相对健全的评价体系,结合高中地理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标准,给出评价的具体指标[2]。学生在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将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和品质素养作为填充要素。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表现,给出评价量表,在具体的指标下进行评测。

二、高中地理课程学业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

在过往较长一段时间,高中地理学科站在学业质量评测时选择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评价结果对学业质量的评价结果缺乏足够的参考价值,不能真实的反映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情况。过程性评价随着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开展一同推进,对不同阶段学生学习表现、学习成果进行评估,所以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在某段时间的学习表现,也可以通过评测结果客观反映地理教学工作的情况。在学业质量评测中,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均是重要的方法,将两者均应用在地理课程学业评价中,可以打造统一的整体[3]。传统地理课程学业评价中,教师和学校对于学生学业评价的认识存在偏颇,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没有随着教学工作推进,做好评价工作,所以评价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表现。评价结果是教师评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如果评测结果不精准,不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对于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纳学生的试卷成绩,所以该评价有明显的应试倾向。在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中,将新课标对高中地理学科提出的核心素养作为参照标准,寻找促使核心素养培养和学业评价融合的方法。目前各校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包括市面上众多的学习软件,可以根据每次的考试情况生成每位学生的质量分析,重点在于哪个知识点掌握较差,并推送相关练习进行巩固和提升。这是目前普遍的现象,对于学生哪一块素养的缺失缺没有对应的评价指标,极大限制了学生真正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高中地理课程学业质量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融合

过程性评价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学生通过地理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需要具有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极大程度上增加地理学科教学的工作难度。新课标对教学要求作出调整,以往的学业评价方式自然不再适用。新课标对过程性评价提出,其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所有环节,可以评价部分不能使用纸笔进行测试的学习成果,结合学生在地理课程活动参与中的表现,评价学生非智力因素。过程性评价通过非考试测试方法的使用,收集学生学习资料和其他数据,保存日常评价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形成便于观察的动态轨迹。在过程性评价中,通过对学生日常评价资料的整理,能够对学生在过往各时段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掌握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具体情况。过程性评价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需要选择单元学习与成长记录等方式,推进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工作[4]

单元学习评价

在过程性评价中,单元学习评价属于重要的内容,以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年)教材作为工具,将每个学习单位作为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的分隔点,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下,整理学生在地理课程单元学习中的数据,其中包括学生课上学习状态、对各类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否出现良好的学习成果等。苏子和单元学习评价工作的开展,可以评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的表现,也可以成为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行为不当之处的分析素材。教师结合单元学习评价结果,对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在教师观察与学生自我反思等手段下,完成单元学生学习诊断的任务。教师在单元学习评价中,确定评价方法后,结合自身观察和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作出实质性的描述。在单元学习评价方法的使用中,还可以转变评价的手段,使用分值等级的形式,实现量化统计并得到易于观察的结果。在分值等级评价方法的使用中,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将地理教材的每个单元作为节点,对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收集与评价,得到与学生阶段学习状况相符合的评价结果。

以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常见的天气系统》为例,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分析锋、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教师在单元学习评价方法的使用中,根据课标提出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课上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学生和教师均会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分别给出关于各评分项目的打分值。在本节课中将分别对应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核心素养水平,提供对应的单元学习过程评价项目[5]。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和拆分,设计如下: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区域分布
区域特征
区域联系
区域发展
要素综合
时空综合
地域综合
地理操作
地理观测
地理考察
工具使用


在人地协调的维度下,学生应该在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中,结合之前学习的知识,作出人类活动和天气变化影响关系的表述;学生在教材阅读中,整理课本内容,使用气压变化图、封面图等工具,解释人类日常生活遇到天气的产生原因。学生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应该均有科学观,遵循自然规律,基于自身对反气旋、气旋、锋面系统的原理,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更好的参与各类活动服务。从综合思维角度出发,可以设置出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域综合三个纬度,学生应该具有灵活使用各类示意图的能力,在相关工具的使用中分析天气状况,拆分出气压、气温、风、阴晴等天气系统要素进行梳理。学生应该理解锋面系统、气团出现的概念,可以结合特殊时间、地点的气象表现及其从属类别的判断强化时空属性,如学生通过锋面系统的学习,拥有使用科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特殊天气的能力,比如相邻街道,一面下雨一面不下雨。学生可以从区域和时间等维度下,确定各类天气系统在不同时段的变化情况。从区域认知维度出发,学生学习气旋、锋面、反气旋等系统后,在知晓相关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其对区域天气形成的影响。学生对于气旋、锋面、反气旋等系统的原理,可以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介绍,知晓影像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可以对区域的天气系统作出合理的表述。对于特定区域,学生在分析当地区域天气系统后,结合区域联系和区域发展的角度给出天气系统运动方向、规律,从而得出减少天气系统对人们活动影响的方法。从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层面出发,可以分为地理操作、地理观测、地理考查、工具使用等纬度进行评价衡量。如学生在天气系统研究中,可以使用视频、图像与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对天气有形象的认识。学生在天气系统的学习中,需要拥有动手绘制示意图的能力,制作出简单的天气系统模型。学生在野外实践活动的参与中,结合观察到的信息,理解课本与天气现象相关的理论表述,给出对应的报告。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教师以新课标对地理课程核心素养在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层次中的要求设置评价内容,实现单元过程性评价。学生和教师根据相关指标,结合学生对相关目标的达成情况打分,教师需要收集学生对自己的打分数据,综合相关数据,给出对应的评价结果。

成长记录袋评价

教师有意识的收集学生在地理课程学习中的信息,比如学生课上对问题的回答数据,学生每堂课的随堂测试成绩等。学生也会在学习期间,有意识的将自己各类表现记录下来。从教师和学生整理的数据,成为评价学生在某时段学习与发展表现的评价素材。成长记录评价的方法,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整理教师和学生整理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估。成长记录袋收集测验试卷、代表作业、制作模型、自绘图表、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记录、研究报告、最佳作品等,这些均可以成为学生阶段学习情况评测的支撑内容。教师在学业质量评价中,选择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将核心素养作为线索,联合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法,给出反映学生某阶段学习能力的评价量表。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按照地理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等,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为提高终结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测评结果应该涵盖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数据,比如学生解读学生课上学习表现与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给出评价量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选择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手段,整理学生在每个单元学习的评价分数,搭配学生成长记录档案的数据,最后和终结性测试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教师在学业质量评价中,围绕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重要素养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在学业质量评价中,对于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项目的要求,整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数据,给出较为可靠的评价结果。


四、高中地理课程学业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融合的改善建议

高中地理教师根据学业质量评测提出的要求,选择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手段,根据地理学科在核心素养方面提出的要求,从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课上学习情况的评测中,关于评定分值的计算与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结果的梳理与评价比例分配,仍存在很多待完善的地方。在地理学科学业质量评测中,需要围绕核心素养水平,对评测项目进行精准划分,由此提高评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地理学科学业质量评测体系的建设中,有必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与时代相契合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对多主体评分权重进行科学设定,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评测结果的准确性。高中地理教师在学业质量评价方法的使用中,需要整理工作数据,对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在学生学习情况中的评测进行分析,寻找提高评测结果准确性的方法。在评测结果改善后,观察新方法在学生学业质量评测中的表现,持续推进学业质量评测体系的完善工作,改进学业质量评测方法,提高评测结果的精准度,为地理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支撑,利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任务的落实。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围绕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给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指标,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评估。新课标中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其可以作为地理教师在学业质量评价中指标设定的依据,给出相对可靠的评价体系。根据地理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提出的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紧紧围绕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层次进行,使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手段,丰富评价的主体,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等方式下,整理多主体评价数据,最后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对地理课程知识的学习情况。


参考文献:

[1]喜迎布仁吉日嘎拉.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教学模式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7):107-113.

[2]陈诗吉.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地理课程理解与实施[J].福建教育,2022(32):9-12.

[3]张大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J].前卫,2021(27):0187-0189.

[4]凌云霄.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041(001):P.215-219.

[5]周歆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评价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000(095):142-144.

本文系福建省宁德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2年度立项课题《高中学业质量监测与学科教学互动的研究》立项编号FJNDKY22-128研究成果。





福建宏翔高级中学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山河路288号
电话:0593-8896066
学校微信公众号
学校抖音号